在读
凡子 2013-3-26
在中国传统文化里,无论男人或女人,要体现其仪容俊雅,都在于书要读,字要写,站坐有相,谈吐有内容,举止适度。这是人生于世的基本品貌。
文革以后,那么快那么难以置信地,人的样子都坍塌下来,萎顿的面目,焦虑的心,其惶惶之相,真是难以立世啊。
西泠印社的《近现代名人手迹》,时常拿出来翻一翻。嗅闻以前时代的气息,手染书香,或可去去现世的戾气与浊气。
开页是张充和32岁时写的小楷《离骚》,圆润中见方折,与她的样子一样,是极好的品相。
《兰亭序》拓本,专翻出来,好看王羲之写的字。
仍然想说,虽然自己是无神论者,不臣服于任何一门宗教学说,但这两本却是最亲密的枕边书,开卷便有益。尤其宗萨仁波切的《佛教的见地与修道》,是继铃木大拙的禅宗论之后,最令我感觉清新的文字,如潺潺泉水,直透人心。
事实上,他本书的写作,也极大地启发了我写艺术文章的思维方式。一种深奥思想的阐述,不见得一定要通过晦涩的文字才可以达到。深入浅出的字句,也可有强大的力量。
是了,关心爱情的女人,可看宗萨仁波切的视频《love and relationship》(爱情与关系),如果你有悟性,你定会听到许多清新可爱的启示,以及,最真挚的忠告。
《西藏生死书》我最爱它的是,它在教人时刻面对死亡。正如此时此刻,我正在喝咖啡,不过也许,这是我的最后一杯咖啡了——有了这样的态度,心会特别宁静,许多事情都好解了。
实事求是地说,在读柳宗悦的工艺理论之前,我对工艺,多多少少是比较低看的,这大约是自己对目前中国工艺水准的一种态度。但平平作为生日礼物赠送我的这套书论(还有一本《民艺论》),彻底震撼了我的认知,让我不得不对“工艺”要另作一番正视。
柳宗悦的最厉害之处,是他对哲学拥有着精湛的理解力,并将此种理解化在了他的思考里。到目前为止,我从未读过任何一本工艺之书,可以写到柳宗悦这种程度,这么深刻,这么有视野,这么有体温。他的写作方式,当然也兴奋地鼓舞了我,我完全可将柳宗悦当成写作上的导师。
《20世纪的书》是纽约时报书评的精选版本,既可完整了解西欧百年来的文学与作家状态,也可了解百年来的出版界的变化。当然,我最关心的是,这些精妙的书评的方式,是否也可以作为艺术评论的参考。
写艺术文章,仅仅懂美术史,那还远远不够。有厚实一些的文学底子,再辅以哲学与其它历史学,对艺术史才能远观、正观与近视。
《护生画集》是我非常喜欢的两个人——丰子恺与弘一先生——共同写就的一本书。丰子恺画,弘一题写,为弘一五十岁生日庆贺所著,全是如何爱护小动物的,真是太美好了。
在全民越来越具有掠夺人格的时候,在人们根本不把其它生物放在眼里的时候,读一读此书,心会得安慰,心肠会有慈意,兽性可作收敛。
残雪一直是我特别喜爱的女作家,《艺术复仇》是本文学随笔,比她的小说更得我的青睐,因对人性的剖析与对经典的解读,挖掘得十分深刻。其中一篇《水晶般的境界》,专谈她对人类性爱的理解,以及性爱本身带来的艺术启示,写得很大气,也写出了她自我的内心自由。
当然,在另一篇文章里,残雪对牛虻的理解,也说明了即使是最成熟的作家,也有可能有她无法克服的盲点。
而苏珊•桑塔格的《关于他人的痛苦》,由她自己生病的绝望,去透视了人类的整体绝望:人生真的不是赞美诗,只是一个历尽艰难活下去的事件。
法国哲学家福柯的《性经验史》,是一本需要动脑筋才能走近的大部头。阶级的爱,阶级的性。男女的爱,男女的性。西方是由福柯这样的哲学家,以及弗洛伊德那样的心理学家,去带头论述性爱的意义的。中国没有这样精彩的学术论著,只能透过民间的《金瓶梅》或《肉蒲团》这类被一禁再禁的小说,去陈述他们狭窄门缝与压抑人性里的性爱观。
《化名奥林匹亚》,写的是学艺术史的人,去追着写做艺术的。整个艰辛过程当成故事写了出来。我一直在想,有一天我也会这样去寻找某个艺术家的线索,写出这样一种风格的文本么。写作者利普顿是在四个基金会的支持下才完成了此书。而中国至今,并无这样的基金会。
画册《傅抱石》是炎黄艺术馆赠送给了知友清莲,而清莲给了我。她总是给我留着那些有可能对我有用的书籍与画册。还有什么比这更好呢。
真实地说,画册里的文章们,都是我熟悉的老面孔、老格式,老调子。因为缺乏激情,他们谈得都不想再谈了,但作为一种资格的象征,文章又必须放在那里,这真是一件太有意思的事情了。有谁,真的读过他们的文章么?
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两本小书,王国维的《人间词话》与朱自清的《经典常谈》。
两本书都买了快十年了,好像还没读够似的,经常放在饭桌上翻一翻。
朱自清说得好,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,而在文化。我以前读他的散文《荷塘月色》,实在是不喜欢,过于的甜腻了。直到读了他的这本书,对他的印象才改观过来,并衷心钦服。
提示学美术史的学弟学妹们,如果要想有一种好的写作,朱自清的《经典常谈》可买来认真阅读,看他写史的那一股鲜活气,那个词语的用法,好简单好迷人。读过这样的好书,才能一改写艺术的那种八股味儿。
王国维么,一代国学大家,没得说了。看他谈历代词赋,一两句话写在旁边,陡增对词的理解力,词与解说的两种境界的呈现,都如此精妙无比。
PS:
时常有友问我,该读点什么书,才能增加对艺术品的理解力,才能写出自己想写的话。人跟人是不同的,趣味性与偏好都不同,感受更是大相径庭。我不知道如何用泛泛的标准去回答,只能列出几本自己正在读的书放在这里,不作推荐,仅作参考。
至于对艺术作品的理解,如真的有那个求切的心,那尽量多的看展览吧。看个十年,你会发现自己的眼睛有巨大的改变。
发表评论 评论 (27 个评论)
至于坛经,当然也是极好极好的书,只是我喜欢寻找那种令我感到可亲的书,才读得进去:)
你每次写给我的留言,都是这么的认真,这也是读书人才有的奢侈行为呢:)
我记得早年读到罗素,说读书就是行善,心头的那一哆嗦。我的周围也没有人读书,大家更愿意做水中月镜中花的粉丝,或聊QQ把时间打发过去,或不知如何是好只顾着去焦虑,而忘掉读书之快乐了。
不过我不慨叹别人快乐的方式,我且按自己最舒心的方式便可以了。
这种特殊的意义与享受,唯你我方知,唯极少数的几个知友懂得。共享!
观察,思考,读书、写作。再观察,再思考,再读书,再写作。一个都不能少。
观察,思考,读书、写作。再观察,再思考,再读书,再写作。一个都不能少。